首页 > 网志 > 王冬龄:用书法锤炼人生的线条

王冬龄:用书法锤炼人生的线条

Publish:

##王冬龄:用书法锤炼人生的线条

像其他传统手艺一样,书法,尤其是毛笔书法,正逐渐被干净、整齐的工业化所取代。在书法家都拿着iPad用手写输入法发微博的今天,学习书法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带着这个问题,在杭州索菲特大酒店一层的两岸咖啡,《新西湖》杂志采访了中国美院教授、著名书法家王冬龄先生。

王冬龄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在科举时代,书法是人人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那个时候人们对书法极端地热爱。一个才华横溢但书法不好的人,在古代的仕途之路上注定比别人要坎坷。袁枚、龚自珍就是悲剧的例子。以前,浙江美术学院的院长潘天寿强调国画班的学生要学好书法,就是怕画家题款太难看,画作见不得人。

###数字时代,书法还有什么用?

我问王冬龄,今天书法除了成为书法家们的专业技能以及中小学生的兴趣班课程之外,已经远离了普通人的生活。书法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书法好像是屠龙术、万人敌,在这个短兵相接的时代,似乎难有用武之地。对此,你怎么看?

王冬龄回顾了自己的书法之路。他出生于1945年,年幼的时候毛笔还比较普遍,直到50年代初才知道有圆珠笔。他从小就喜欢绘画,老师告诉他,要画好画必须先练好毛笔字,逐渐地把书法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

今天,键盘取代了文房四宝,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倡大家用笔来写书法,是非常有意义的。书法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实践。一个人对艺术的感受,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艺术,培养趣味。这好比音乐会上演奏莫扎特,听众得到的只是最低层次的快乐,演奏家得到的是高一个层次的快乐,而得到最高级别快乐的是乐曲的创造者–莫扎特本人。写书法也是如此,临帖比看帖更愉悦,而吃透碑帖之后的自由创作,将得到最高级的愉悦。书法不仅仅是写毛笔字那么简单,其实是毛笔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柔软的圆锥形笔尖,可以表现丰富细腻的线条,非油画的排刷可以比拟。写书法可以带来身心的愉悦,跟游泳、打乒乓一样。

###只有参透书法,才能一通百通

在王冬龄看来,书法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本质和中国人的智慧。艺术史泰斗贡布里希说过,中国的书法就像西方的音乐。这话应该这样理解,西方音乐有和声与复调,与硬笔书写想比,中国的毛笔书法也能表现类似和声的效果。毛笔字,至刚至柔,既可以“泰山为砥砺,黄河为裳带”,也可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中国文化的理法意趣,在书法中都能得到呈现。

王冬龄认为,只有真正吃透了书法,才能具有艺术的眼光。看器材、看造型、看建筑,就会有不同的角度,篆书的图案、隶书的气魄、魏碑都野逸、唐楷的法度、草书的抽象,都会给建筑师以灵感,带来不同寻常的“视觉营养”。他的同事,刚刚获得了号称建筑界“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的中国美院建筑系领头人王澍的话,印证了这一说法:“我们的设计课从书法开始,并不是简单地输出中国文化,而是选择贴近身体和本质的东西。现代文明都很干、很干净,是工业化、装配式的干性施工,而我教的建筑是湿的、脏的。”

###练习书法不应只是孩子们的爱好

国际上有一种“一万小时理论”,认为纯属地掌握一门技能,需要至少一万小时的练习时间。王冬龄主张只有坚持练习30年,才能成为优秀的书法家。书法的学习必须持之以恒地临池。学习书法的一个漫长的道路,讲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过,如果方法对头,有好的老师,有专业的训练,这个时间可以缩短。

针对很多家长让孩子学习书法,王冬龄认为,这对于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养成书法的眼光,都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对小孩子学书法不能给太多的压力,指望孩子都成为书法家是不现实的。王冬龄也教自己的小孙女画画写字,但同时也让她学钢琴、学跳舞和做主持人。他从不会强迫孙女每天练习,而是给她纸笔让她随意涂画。

针对书法走进小学课堂,王冬龄表示十分欢迎。他强调,书法的老师是很重要的,但即使没有专业的老师,只要老师观念开放、懂得审美,教书法也是可以的。因为毕竟书法最重要的是临帖,碑帖才是无言的老师。

王冬龄提倡成年人也学点书法,尽管今天大家的工作生活都很紧张,但是学习书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有小孩的,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对练、对写。

关于书法入门书,王冬龄向读者推荐自己写的《书法艺术》。这本书自从1985年出版以来,不断再版,把很多人带入书法的门径,一窥堂奥。2011年的最新修订版,图片和内容更加丰富。

按照以往的传统,初学书法一般都写唐楷,《九成宫》、《玄秘塔》、《多宝塔》。王冬龄主张选择碑帖可以选自己性情相近的东西,不必受传统的束缚。比如学楷书可以先从魏碑练起,因为魏碑更加野逸,趣味性比较大。也可以从篆书和隶书入手。成年人不一定非写楷书,可以直接切入行书。

###书法:不创造,毋宁死

王冬龄有个观点,大学不再培养书法家,而是培养书法艺术家。二字之差,境界迥异。

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家从社会中就可以培养得出来,通过自学也可以崭露头角。但是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书法家,需要拥有更宽广、更深厚的艺术修养,需要更有创造性,既能把中国书法最优秀的传统继承下来,又能贴近当下现代人的审美。

作为现代书法的倡导者,王冬龄认为书法已经被古人练到了极致,如果我们今天再亦步亦趋地走古人的老路将是穷途末路一条,没有创造性的东西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艺术的本质就是创新。当然书法创新的难度是很大的,因为传统太完美,太深厚了,没有一定的胆魄,技巧,悟性,那就无法创新。

评价一个书法家是否优秀,王冬龄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功力,没有三十年的功力,就什么也不要谈啦。二是技巧,三是悟性,四是学养。在今天这个时代,需要有更广泛的艺术修养。古人只要学习经史子集就可以了,而在今天这个时代,一个艺术家需要对音乐、绘画、电影、建筑、摄影,都有所了解与涉猎。

###在飞机、高铁时代体验“细雨骑驴入剑门”

王冬龄家中,珍藏着他的恩师、书法大师林散之写给他的短札:

“廿七号接你来信,甚慰。多谢你送的老母鸡,收到了……你送的那只老母鸡,我不忍杀他,那知道老母鸡真可怜,本天晚上就生了一个蛋,我更不能杀他了,把他养起来,他就隔一天生个蛋给我吃。我每天总是要到院子里看看他。他真乖,不乱跑。我很喜欢他。王冬龄,恭喜你新娶的老婆,还不会生蛋,他倒生了蛋呢!这真是个喜蛋,假使你要在这里,我要煮给你吃。是个喜蛋,哈哈。我也不罗嗦了。”

大师洒脱随和的个性跃然纸上。这也是王冬龄毕生追求的境界。自从16岁离开老家,他在南京、扬州、北京、美国都生活过,但最喜欢的还是杭州。本来他可以在美国拿绿卡,但他毅然决然地回国,难以割舍的是对书法的热爱。

王冬龄曾经与书法大师沙孟海一起泛舟西湖,王羲之畅写《兰亭序》的意境令他神往。后来他明白了,古人无论踏雪寻梅,还是细雨骑驴入剑门,都是那个时代的选择,如今乘坐飞机感受大自然,是崭新的与大自然对话的方式,审美体验更加宏大,更加多元。古代自己玩玩盆景,如今整个环境就是一个大盆景。

王冬龄最喜欢《书谱》中的一句话“人书俱老”,他解释说,书法练到一定年龄,技巧、功力、性情、修养,气质都会体现出来。王冬龄的学生都被他的气场所温暖与折服。他的学生书法家宗绪升说:“每次王老师请我们吃饭,都跟我们商量,点菜也都事先征求我们的同意,让我们都觉得怪不好意思的。”

对王冬龄来说,生活就如同他恣意挥洒的大草一样,总能带来创造性的愉悦。我问他为什么喜欢杭州,他冲口而出“一半勾留是此湖”啊。

练习书法可以得到艺术都浸润与熏陶,久而久之,充其内而现于外,人的气质都会发生改变。王冬龄自己就是一个见证,他虽然已经67岁,但面色红润,气场暖人。这都印证了他说的一句话,书法的意义就是锤炼人生的线条。

©️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