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请讲点逻辑
新华网有个新华传媒栏目,里面经常登一些不着四六的文章。比如新鲜出炉的这一篇:从CNNIC统计数据解读中国网络暴民现象。
这真是一篇天马行空的奇文,道听途说、主观武断也就罢了,反正国内的很多文章都是这个套路,可气的是这篇文章逻辑混乱,看上去,作者缺乏最起码的学术训练。
作为一篇论文,厘清概念是必须的。既然研究“中国网络暴民现象”,那需要先解释什么叫暴民,以及什么是网络暴民。对此作者没有给出概括性的定义,只是举了几个例子,然后说–
可见,西方媒体将中国网民的这种“蛮横的道德追讨行为”称之为“暴民现象”,并不为过。
哪家西方媒体?原文怎么说?“暴民现象”是西方媒体给贴的标签,还是引用的中文语境里的说法? 这些都应该搞清楚,才叫一篇学术文章。
可是作者不管这些,大笔一挥,开始了他最大胆的论证。
本文试图从CNNIC历年及最新的、有关网民个人信息的一些统计数据中,考察中国网民的受众构成与这种暴民情绪的产生,是否存在某种可能的关联性。
接下来作者根据CNNIC统计数据,论证网民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状况与暴民情绪的相关性。这本应是一个典型的定量分析,问题是作者缺乏最重要的一项数据:“暴民情绪”的测量与调查,在这个数据缺失的情况下,相关性是分析不出来的。
于是作者用主观臆断和假设代替了论证。作者发现,网民的主体是年轻人,本科以下学历,职业是学生或雇员。而这些特征与他们成为网络暴民是正相关的。论证过程是这样的–
年轻人“很难摆脱青春期特有的冲动与激情,容易在群体的兴奋中忘记理性地自我制约。” 大学本科以下,“决定了中国大量网民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对事物的认识深度与广度是有局限性的。” “年轻企业员工的职业状态与心灵状况,很可能导致他们成为网络中的‘暴民’。”
这三个逻辑推演太随意了,且不说大部分年轻人未必都冲动,本科以下未必认识都有局限性,年轻雇员未必都“有压力”、“躁动不安”。即使以上说法成立,也不能得出以上这些特征跟网络暴民情绪有必然联系的结论。
事实上,用作者的逻辑,也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我们可以说,年轻人有梦想有活力,本科以下不受书本知识约束、注重实践,年轻雇员独立意识很强,善于应付各种压力,所以,这些使得大多数网民不会产生“暴民情绪”。
考虑作者是体育学院的讲师,那么按照他的逻辑,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论证呢?
**按照常识,体育学院的老师受环境影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荷尔蒙分泌比一般人要多,对事物的认识总逃不开本能的范围。体育生难以管理,所以老师压力大,容易躁动不安。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该讲师写文章时容易夹杂进暴民情绪。**
用这样的文章混个职称也就罢了,问题是这种文章的危害性不仅在于误人子弟。试想一下如果作者的说法成立,中国互联网现在已经是一个被暴民占领的地方,对待暴民还有什么好客气的,来人哪,先精神后肉体,先把金色盾牌拿来。
©️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