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走吧》一部鲜为人知的好电影
前天晚上打开CCTV-6,看到屏幕上两个人走向一处民宅,那镜头是倾斜的,一个艺术家模样的人打开门,镜头依然是倾斜的。这吸引了我看下去,想不到越看越上瘾,一口气看完。
这部电影就是《上车,走吧》,是黄渤、高虎主演的。黄渤就是《疯狂石头》里的“黑皮”,演这个片的时候,他还没有名气。
电影讲述了两个山东人前往北京开中巴的故事。凡是90年代末在北京混过的人,对北京的中巴肯定都有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时候北京还没有想办奥运,公共汽车也没现在多,于是一部分室内交通由中巴车承担,即俗称的小公共。小公共的一个特点就是永远在拉客,永远说走又不走。
“上车,上车,有大座,上车就走。”但是一旦你上了车,发现它依然在慢慢滑翔。所谓“大座”就是能放下整个屁股的座位,“小座”指的是发动机盖上放的一条小木板。
这部片子好就好在它的明亮的色彩。虽然是反映外地下层打工者的生活,但一点都不悲悲切切,也不哭哭啼啼,更没有指向不明的宣泄与控诉。相反,虽然主人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困境,但是片子却充满干净、朴实与乐观。最重要的是,里面还有爱情。是的,不但打工仔爱上打工妹,而且还爱上白领教师。
在所谓的整个新时期的文艺作品中,一个城市女人可以跑到荒野爱上一只公猩猩,但是也绝不会爱上一个男性农民。不,这绝不夸张,城市女与农村男之间存在凛然的界限,两者通婚甚至比不同物种之间杂交都要难。不要抬杠说农民企业家娶了城里姑娘,你知道我说的是没有发财的农民。
《上车,走吧》的不凡之处,就是挑战了这种的界限,不但如此,而且还挑战了地域歧视。在90年代,外地人在北京受歧视的状况比现在要严重很多。在影片里,两位山东老乡偏偏不说普通话,而用家乡话报站名。这反映了一种对本土文化的坚守。我认为本片最精彩的地方是两个山东人,恶意模仿北京人卷着舌头说话“上车,走了”,然后互相笑得前仰后和。说实在的,看到这里,我也跟着大笑起来。对于皇城脚下,享受国语待遇的北京人来说,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过一点:北京话有多么难听!
站在不同的文化立场上,山东人自然有自己的结论。这部片子的魅力可能就在于这种对文化撞击的反省。
《上车,走吧》的演员除了黄渤、高虎之外,配角也很出彩,扮演“大英子”的李梅,把一个满肚子坏水的“道上的”北京女人给演活了;陈宁(丽娟)的表演也令人称赞,她扮演了一个白领女性的形象,内敛且静美。
结尾最能看出一部电影的功底。《上车,走吧》用了两个假结尾,可见编剧(马晓东)、导演(管虎)没少受国外优秀电影的熏陶,像张艺谋这样的土导演就知道戛然而止。
片子最后黄渤(高明)要回山东老家,高虎(刘承强)去火车站送他。但这只是一个假结尾,影片继续切换到女白领的办公室里,她隐约看到穿着送水工制服的高虎(刘承强),就追了出来。
影片还没有完。真正的结尾是倒叙,两个年轻人兴冲冲地拎着行李,从村子里跑出来,奔向北京,那座梦中的城……这结尾看的让人激昂而感动。片子结束,我又换到少儿频道,恰好在放《冰山上的来客》。两部电影的结尾都有一种雷霆万钧的力量。在《冰山上的来客》最后,杨排长眼前浮现出牺牲的战友的形象,他大声地命令:“发射三颗照明弹,照亮祖国的山河!”
顿时,中国的天亮起来了。
©️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