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埃及记》冯象译本的语言
一、冯象的雄心
当代中国读书人中,冯象是雄心最大的一个。他多年来一面从事法律研究,赚钱养家,一面重译圣经。目前已经出版了《摩西五经》、《智慧书》、《新约全书》,大约完成了《新旧约全书》体量的54%(我根据手头的KJV版本测算,全书正文1716页,他翻完的有926页)。
说起译经之目的,冯象说:
「译经历来是件大事,因为译者(或其委任者支助者)多抱有远大的理想:为传教,为拯救灵魂,为宗教改革,为结束教派冲突、赢得政治安定和国王陛下的荣誉等等。我的想法却是纯学术的和文学的,就是看到中文旧译舛误太多,无文学地位,希望改变这不理想的状况。」
二、冯象的宏愿恐难以实现
古往今来,各家宗教的译经历史清楚地表明:光凭一个人的力量,固然可以给宗教经典增加新的译本变种,但无法翻译出权威、神圣、雅正、流传的译本。
就拿佛经的翻译来说,从东汉到北宋,900多年的时间,都采取“译场”的形式,多人通力合作,严格分工完成。并且一人主翻,多人辩论,沸反盈天,盛况空前。鸠摩罗什在关中做主译的时候,有徒众3000人在场。这才确保了佛经翻译的质量。(钱歌川《翻译的基本知识》)
冯象自己倍加推崇的King James Version圣经,也是有近50名宗教界人士,历经7年,集体翻译出来了的。这期间,他们中有争吵,有竞合,有淘汰。(God’s Secretaries: The Making of the King James Bible)。
如果要翻出取代目前中文“和合本”和”思高本”的《圣经》,必须举华人中宗教与文学精英之力,集体协作才有可能完成,这大概要等到教会在中国真正独立和复兴之后,才有实施的希望吧。
不过这不妨碍把冯译圣经当成一部文学译品来欣赏和学习。以下以冯象翻译的《出埃及记》为例,来看看冯译圣经在语言上的得失。
三、《出埃及记》冯象译本的整体评价
整体来看,冯象译经有绝妙天成之处,也有晦涩雕琢的痕迹,更有方言土语的混入,所以, 距离他说的改变汉语圣经文学地位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还要在荒野中穿行很多年。
四、先说冯象译文的小问题
1、滥用中国白话小说里的套话,弱化了《圣经》文本的史诗性。
冯向喜欢把白话小说里的语汇和话头移植到《圣经》里,结果给人造成不伦不类的感觉。
例如:「却说利未家有个男子娶了本家姑娘为妻。」(2:1)
“却说”是话本讲故事的起头方式,俗称“话头”。按照浦安迪《中国叙事学》里的观点,中国白话小说跟西方的史诗完全是两种东西,中国没有史诗的概念,随意把中国旧小说的文风引入圣经翻译,将史诗降格为说书,是很不妥当的。
2、北京方言的随意使用,弱化了文本的庄严。
「就骂他们说:愿耶和华明察,惩罚你们!多亏你们,法老和官家把我们恨得什么似的,等于把杀我们的刀,交到他们手里了!」(5:21)
“恨得什么似的”是北京土语,放到这里感觉十分不伦不类。
「你们说他的怨言,他都听到了!怨我们干吗?」(16:8)
“干吗”一词也太口语了,还不如翻译成“做啥子”,埃及在西面,相当于中国的四川,说川话也说得过去。
「听罢摩西汇报,耶和华又说……」(19:9)
“汇报”都出来了,汉语不至于这么贫乏吧?
3、译词生僻,不便流传。
「我就绝不会把惩罚埃及人的疠疾」(15:26)“疠疾”这个词太冷僻了。
「耶和华道:我会显露全善。」(33:19) “全善”这个词不晓畅。
4、有些词语还欠锤炼。
「可是,以色列人受了虐待,反而越生越多。埃及人害怕了,手段更加残暴,逼迫以色列人和泥打砖、开荒种地,重活苦活通通压在他们身上–生活苦不堪言。」(1:12-14)
这里,为了词法参差,苦活似乎翻译成「累活」比较好,因下文还有一个苦字。
5、译文啰嗦
「不可用母山羊的奶。」(23:19)
冯老师,请问公山羊也产奶吗?
6、标点符号的用法还需斟酌。
「最后,法老通令全国:凡希伯来人新生男婴,一律扔进大河; 只准留下女婴!」(1:22)
标点符号滥用,分号、省略号的用法都很奇怪。
五、冯象译文的优点
1、语言恢弘、气势磅礴
冯象老师对汉语的掌控能力确实强大,关键处的译文气势宏大,力压和合本。
摩西过红海(14:21-29)
摩西举起手杖,向海上一指,耶和华便降下一股奇大的东风;一夜间惊涛退却,让出一条干路。以色列子民便踏着干路穿行海中,海水夹道,犹如两堵高墙。埃及人发现了,急急赶来,法老的车骑一队队冲到海底。末更破晓,耶和华升起一柱火云俯视战场,埃及军顿时大乱;兵车轮子都陷在泥泞里,进退不得,一个个惊恐万状。完了,逃命吧,是耶和华在帮以色列打我们!
耶和华命令摩西:你向海上再指一次,让波涛合拢,淹没埃及人和他们的兵车战马!摩西举手向海上一指:天亮了,壁立的海水突然踏下,埃及人争相逃命,哪里来得及!就这样,耶和华淹没了埃及大军。巨浪底下,卷走了法老的兵车战马,所有下海追击以色列的将士,无一生还。然而,子民却已经踏着干路--海水夹道,犹如两堵高墙--安抵对岸了。
出埃及记结尾(40:34-37)
这时,一柱祥云罩住圣所,耶和华的荣耀充满了帐幕。摩西进去不得,因为幕顶停着云柱,耶和华的居处一片明光。
每当祥云从幕帐升起,以色列子民就拔营上路。若那云不动,他们也安营不动,直至它重新飞升。征途漫漫,止止行行,以色列全家都看得清楚:白天,耶和华的祥云在帐幕顶上;夜晚,那云柱通体烈焰煌煌。
这样的语言,从气魄和文采上,远超和合本的翻译。有时候我想,如果冯象早生100年就好了,那华语世界肯定能使用一个更美的文本。
2、神来之笔
冯象译文常有神来之笔,特举二例:
「那时候,至少一家人哈可以围着肉鍋坐,放开肚皮吃。」(16:3)
「我要降大畏惧,先你而行。」(23:27)
3、方便悦目的夹注
我非常喜欢冯译圣经的夹注,这是其他圣经文本所不能提供的。因为冯的注释,不但清晰简明,而且兼有神学、考古学、证据学的多方成果。例如,第一章讲到,摩西被放进一只纸草篮子,篮子「涂上柏油」,冯象注释两个字「防水」。
六、《圣经》冯象译本的阅读与购买参考
冯象翻译的圣经,已经由牛津出版社出版,我是在这家低调的淘宝店购买的。
在英语KJV版圣经的序言里,Miles Smith写过一段话:
Translation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that putteth aside the curtain, that we may look into the most Holy place; that removeth the cover of the well, that we may come by the water.
翻译者,开一窗引光而入也,破一果得食其肉也,掀一幕以窥圣所也,掘一井以饮甘泉也。
感谢冯象,为我们开了新的窗,掘开新的井。正如冯象新译的新约马太福音登山宝训所说的:
福哉,苦灵的人,因为天国属于他们。 福哉,哀痛的人,因为他们必受安慰。 福哉,恭顺的人,因为他们必继承土地。 福哉,求义似饥渴的人,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福哉,怜悯的人,因为他们必蒙垂怜。 福哉,心地纯洁的人,因为他们必见到上帝。 福哉,缔和平的人,因为他们要叫做上帝之子。 福哉,为了义而遭迫害的人,因为天国属于他们。
福哉,圣言的传播者和倾听者。
©️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