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志 > 丧失的实在

丧失的实在

Publish:

林雷约我为他的《创业邦》写一篇稿子,并且推荐我学习《华尔街日报》中文版专栏与特写的风格。这一看不要紧,整整三个小时眼睛没有离开这个网页。我被专栏作家Alan Paul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所惊讶的不是他的观点与机巧,而是他字里行间坦露的真诚。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写作越来越油滑了。像电视台追逐收视率一样,文章也开始追求卖点与看点。透过这些母语写就的文字,你会看到一个个作者在向你挤眉弄眼。“文”与“笑”的汉字虽然还写成两个,但卖起来实质上是一样的。包括我的一些文章也是这样,里面丧失了最重要的东西:真诚。

Alan Paul是一位吉它评论家,因夫人来华任外交官,而做了家属。他用外国人的眼光写在中国的生活,里面虽然不乏老外常有的偏见(例如对中国食物的怀疑),但毫无虚构造作之处。这个,不需要考据也能看得出。而我们中国作者,太喜欢为了好看而编造情节,杜撰细节,引用一堆无稽之谈。例如,小手今天在MSN上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关于二战德军轰炸考文垂,有个盛传的说法,那就是德军怀疑英军破译了其电码,于是故意发出轰炸考文垂的密电。英军截获后,交给了丘吉尔。丘吉尔想,如果安排居民撤退,那么等于向德国人承认破译成功,那么德军就会换用新的密电码。从长远考虑,英军最好装作不知道。于是,考文垂听任德军轰炸,事后人们对丘吉尔的高瞻远瞩表示敬佩和理解。然后,小手搜索了英文的相关资料,发现这一说法得不到证据支持。换句话说,这段逸闻是后人杜撰出来的。

Paul没有变得世故油滑,他写的每个字都发自于内心。看了他的文章,你会了解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有多么不容易。貌似寻常的生活却处处是陷阱,一不小心,损失的不仅仅是金钱,而是对人的信任和温情。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写不出他那样文字的原因吧。

©️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