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是谁的白话?
在白话文一统天下之前,中文的“语”和“文”是分离的,口语的归口语,文章的归文章。天下士子,无论日常生活如何说话,带何种口音,只要拿起笔来写文章,所使用的语言系统都是相同的。这种文体有弊也有利。
先说弊端:
- 写文章有门槛。不经过专门训练,就无法进行写作,或者虽能写作,但被认为是“不通”。
- 口语系统与书写系统分离,不能真实地反映日常说话的风貌。
但其优点也是明显的:
- 书写系统不受口语的干扰,文言文成为真正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文体,“国语”、“普通话”。
- 书写系统有经史子集的传承,不需要另起炉灶。
- 文章好坏有恒定统一的标准,杜绝了各自占山为王。按照这套系统标准考量,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是公认的,不需要质疑的。不像到了现代汉语,朱自清散文究竟写得好还是差,都会众说纷纭。令阳志平折服的余光中,就对朱氏散文颇有微词。
- 书写系统像三江源头一样,不断滋养口语系统,使得口语也不那么苍白寡淡。
- 至于行文简洁、风雅,那是世所公认的,在此不赘。
自从“五四”废掉了文言文、独尊白话文之后,中文的书写系统就天下大乱,甚至可以说变成了古希腊神话中奥吉亚斯的牛圈。堆积了三十年的粪便没人打扫,急需要赫拉克勒斯这样的英雄出现。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白话文究竟是谁的“白话”?许多人认为既然“官话”以及后来的“普通话”都以北京音为基础,那么北京人在白话文写作方面,应该占很大优势,但现当代文学史否认了这一看法。实际上,以吴越一代方言为母语的南方作家,在白话文写作方面反而更胜一筹。南方作家无论是周氏兄弟、徐志摩、张爱玲等人在写作方面的成就远超北京一代的作家。就连翻译界也是南盛北衰,一代翻译大师朱生豪是嘉兴人,傅雷是江苏南汇人。“京味作家”的地位并不像现在这么高。
“北京腔”开始占领白话文的主阵地是近年来的事,这是近年来北京地位的崛起。
©️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