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志 > 我爱我家:一部喜剧的诞生

我爱我家:一部喜剧的诞生

Publish:

一、《我爱我家》模仿秀

春节期间,一群喜欢《我爱我家》的网友们在音频聊天社交软件clubhouse上,分饰剧中的各个角色,玩起了cosplay。果然模仿才是爱的极致,也只有亲自扮演剧中的人物,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编剧梁左的绣口锦心。

身在北美的网友红拂,组织了这次发布了《我爱我家》通知贴。

《我爱我家》模仿秀

我们每天(后改为每周一、三、五、日)于美东8:00PM,美西5:00PM,国内9:00AM在Clubhouse 演一集《我爱我家》,随后会讨论剧情和背景故事,明天演第5集「亲家母到俺家(上)」。演出时间实在无法照顾到所有的小伙伴,还请大家海涵!也欢迎大家邀请更多的本剧爱好者加入我们,有事没事常来玩~

演出时间表(以美西时间为例):

5:00PM 片头曲、正片、片尾曲 5:40PM 演员聊聊自己对本集角色和剧情的感悟 6:00PM 大家一起交流与本剧相关的故事 6:50PM 自由讨论时间,可以各自聊聊今天让自己印象深刻的片段

我们打算在大概10集的时候写一个剧本来演从万事开头难以来这个活动遇到的各种故事,多参与组织,演出和互动讨论的小伙伴可以把自己或他人的故事记录下来,我们攒一个本子,加上笑料,每10集加演一集这样的我们自己的花絮。所以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创意搞笑~你演剧本,也成为了剧本~

今天我们就讲一下这部喜剧的诞生。

二、中国情景喜剧开山之作

《我爱我家》是由英达、王朔、梁左、英壮参与策划,梁左担任主要编剧的中国大陆第一部情景喜剧,北京红绿蓝影视广告中心制作,是全世界首部用汉语普通话演出的情景喜剧,被誉为「中国电视喜剧的里程碑」。导演英达也因此被称做「中国情景喜剧教父」。

《我爱我家》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巅峰。一出道就巅峰,不是什么好事,这意味着后来的作品都走下坡路了。没错,事实正是如此。

三、英达:中国情景喜剧教父

英达出生在一个神奇的家族,其父是英若诚,其祖父英千里,其曾祖父英敛之。

英敛之的一声极其传奇,他是旗人,出身贫寒,小时候靠摇煤球为生,但他很追求上进,捡废纸练字。一个道士诱拐他为徒,被一书生拦下,成了书童。陪同师傅给皇亲家的千金上课,自由恋爱,居然成了爱新觉罗家族的乘龙快婿。从此青云平步,养活了兄弟姐妹一大家子人,创办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

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1949年逃往台湾,担任台湾辅仁大学校长,他的弟子中有一个人姓马名英九,正是这位小马哥,促成了英若诚与已沉睡于墓地的父亲的「重聚」。

而英若诚自己在翻译、戏剧、电影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官场上也春风得意,1986年,仅有7年共产党党龄的他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成为另一位文人高官王蒙的副手。作为部级干部,他又投身演艺,先后出演过《末代皇帝》、《小活佛》等电影,并在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亲自导演的《推销员之死》中出演威利-罗曼,被米勒称为舞台上演这一角色最好的演员。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住在高干病房的他,对美国作家康开丽半敞心扉,讲述了自己一生中的落难与华彩时分,他叙述的语言是英语。这本书首先在美国出版,书名叫Voices Carry,中文翻译成《水流云在》。

在颐和园西北十公里,又一处温泉,曾经是英家度假的别院。入口处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四个大字:水流云在。

英若诚的故事是另外一个系列,我们这一课先不讲。

单讲英达

英达自北京七十二中毕业之后,1979年考入了北京大学心理系。一直想当演员的他在学校搞起了北大话剧社,在剧社做导演和组织工作。1983年大学毕业,英达获得了科学理学学士学位。他原来准备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但由于眼睛高度近视,只能按照心理学的方向被分配到北京东城师范学校教书。他不甘心一生以教书为业,就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戏剧知识。

1984年9月,美国导演乔治·C.怀特来中国执导黄宗江改编的话剧,在黄宗江的推荐下,英达为怀特做翻译和导游。怀特对英达很满意,了解到他的志向后,给英达提供了去美国奥尼尔戏剧学院短期学习的机会。学完之后,英达又到美国密苏里戏剧学院学习戏剧导演和表演,并于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其间,中国导演谢晋到美国拍摄《最后的贵族》,英达在剧组做了副导演。

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英达现场观摩了情景喜剧《考斯比秀》,为这种从来没有见过的电视剧拍摄形式深深吸引。演员在观众面前演出,现场同时拍摄。虽然观众并不进入镜头,但他们用笑声跟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英达觉得这一剧种非常新鲜,萌发了把它带回中国的想法。

英达回国后,却一直没有机会实施自己的情景喜剧计划。他找到王朔,两人在1992年11月开了第一次创作意向会。后来写了一个策划提案。英达的大堂弟英壮也参与了早期的策划。英壮是北大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一家科研单位做工程师。

英达当时的想法是,拉到投资就和王朔、英壮等人创作剧本。1993年初还没过完年,英达就拉着王朔赶往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长春去拉投资。不知喝了多少酒,才谈成了一笔投资。投资人马景全也是英达的远房亲戚,他是英达另一个堂弟英宁的舅舅。一次酒酣耳热之际,王朔提出这个剧可以叫《我爱我家》。

万事齐备,只欠一伟大的编剧。

四、梁左:中国最伟大的喜剧编剧

回到北京后,英达准备全身心投入大干一场,却发现找不到王朔了。后来才知道他一个人躲到了海南岛,好不容易通了电话,王朔告诉英达你们先干起来,并给英达推荐了一个编剧人选,名唤梁左。

梁左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范荣康(本名梁达)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后一直在新闻媒体任职,曾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母亲谌容1980年因发表小说《人到中年》而蜚声中外,由她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在国内外频频获奖。

梁左从小敏而好学,中学毕业后在北京郊区插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是英达的学长。毕业后在教育部任职,1985年任教于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早在北大就读期间,梁左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曾在多种刊物上发表短篇小说,很多小说的语言轻松幽默。

1986年的一天,相声演员姜昆到谌容家求教相声创作的问题,偶然看到梁左刚刚写完的一篇小说《虎口遐想》。姜昆如获至宝,对梁左说你这个小说基础非常好,稍加改编就是一段不错的相声。梁左将信将疑,把小说送给姜昆进行加工。而后在1987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上,姜昆、唐杰忠表演了这段由梁左作品改编而来的相声,名字仍为《虎口遐想》。晚会现场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成为当年最成功的相声。

梁左开始了多年的相声创作,和姜昆等多位名家合作,推出《电梯奇遇》、《特大新闻》、《小偷公司》等脍炙人口的相声名段。从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几乎历年春节晚会上都有他的佳作,成为独领风骚的相声作家,并且深度参与到春晚的语言类节目策划中。

梁左的相声有多生猛,只需要听听他写的《特大新闻》就可以了。

大家能想象一下吗,郭德纲和于谦在央视2021年元旦晚会上这样说相声。

以下假装郭德纲和于谦在演出相声,实际上,这样的相声现在不可能上演。

于谦:这一场是我和郭德纲给大家表演相声。

郭德纲:(向幕后)哎,等会儿有晚间新闻的时候叫我一声儿!晚间新闻!我别的不看……你说。

于谦:过去我们经常在电视里和大家见面……

郭德纲:对。……哎,是二频道!八频道可能不清楚,二频道!……没事儿,你说。

于谦:大家对我们都非常熟悉,这次我们……

郭德纲:我哪儿都不去!我就在这儿!回头你们上这儿找我!……来, 你说。

于谦:我说你这是怎么回事?

郭德纲:等着看新闻哪!谦哥,国家马上要出大事儿了,您说让人心里头多高兴!嘿嘿,我就盼着国家出点事!

于谦:国家出什么事了?

郭德纲:国家出这么大事您愣不知道?

于谦:什么事?

郭德纲:国家还没说呢。

(接下来换回原作台本。不过真心希望有一天,梁左的剧本能够继续上演。)

乙:行啦,你就快说说吧!

甲:真要我说?那咱们可哪儿说哪儿了,听完就完了,可别记录。同志们,简短地说,最近上级决定,天安门广场……要改成农贸市场 啦!

乙:啊?!这是真的吗?

甲:我亲耳听见的!不是真的大伙儿能这么乐吗?这叫发自内心地高兴!大伙儿早盼着这天哪!对不对?同志们,这一天终于来到啦!行了,大伙儿出去别乱说,我走啦!

乙:别介,你回来,我听着可不大对劲儿,天安门改农贸市场,有这么改的吗?

甲:这人还较真儿!改革嘛,怎么改的没有?别的地方人家都改啦!

乙:哪儿改了?

甲:哪儿……人家,比方,中南海人家就改了!

大家能想象吗?这是在央视元旦春晚播过的相声。

甲:对呀!它,它这叫配套措施嘛!先开放哪儿,后开放哪儿,人家一步一步来,先开放城楼,后开放广场,这您往城楼上一站,喝!心里头全明白了。

乙:明白什么了?

甲:哪儿卖小吃,哪儿卖蔬菜,哪儿卖活鱼,哪儿卖海带,哪儿卖水桶,哪儿卖锅盖,哪儿是阴凉,哪儿太阳晒……

乙:我怎么听着这么乱呀!

甲:乱?那是乱了敌人,锻炼了群众。刚开头您可能不习惯,锻炼锻炼就好啦,农贸市场,多清静呀!

乙:就这还清静啊?

甲:分跟哪儿比了!要比人家中东那边儿,咱这儿就算没多大动静,听不见什么!

乙:反正这动静也不小。天安门广场,那是咱们国家的窗口,搁一农贸市场算怎么回事?

甲:窗口?对,这就是窗口呀!你们国家怎么回事儿,人家外国人不知道呀,透过这窗口一看:哟,农贸市场!没错儿,他们这儿属于商品经济!再看看,嘿,东西还都挺便宜,成啦,知道啦,初级阶段!

乙:这就知道啦?

甲:窗口嘛,一看就明白。外国人到了中国,中国这几年搞得怎么样啊,来这窗口看看,嗬!真好!中国如今真是……什么都有啊!活 鸡,活鱼,海螃蟹,扁豆……这外国人他就不着急啦!

乙:怎么?

甲:这回饿不着啦!

乙:哪回也没饿着他们呀!

甲:不是,他就放心啦!这么热闹,这么红火,咱们中国,像欠债不还的主儿吗?回头进人民大会堂里头谈判,一上台阶他就往外掏钱, 投资呀,贷款呀,你提什么他答应什么,这叫改善投资环境!

乙:这环境还好啊?人民大会堂门口堵一个农贸市场,乱乱哄哄, 怎么开会?

甲:好开啊!就为开会方便!开会,多累呀,不得找补点儿?「同志们,我的发言,主要谈三个问题……给我买一碗馄饨!第一个问

题……少放酱油,我口轻!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目前应该……哎,我要那大碗的!」

乙:这是开会吗?

甲:这……是呀,开会,得联系实际不是?这儿守着农贸市场,多实际啊!说着说着没词儿了,外头一喊:「三斤四两,五块六毛七——」赶紧谈!

乙:谈什么?

甲:谈物价问题呀!三斤四两就卖五块六毛七,照这么涨还行吗? 乙:嘿!

甲:外边又喊:「老张同志,今儿早起都交过一回了,怎么还收啊!」赶紧谈!

乙:谈什么?

甲:谈税收问题呀!早上收了中午还收,这不是重复收税吗? 乙:哦!

甲:「二婶儿,等会儿,我这鞋后跟儿让人踩掉啦!」赶紧谈! 乙:谈什么?

甲:谈产品质量!早上买的鞋中午就掉跟儿,什么质量!那边随地吐痰一罚款,这儿就谈市容管理,外边自行车跟马车一撞上,这儿就谈交通安全……

乙:敢情屋里这会儿跟着外边走!

甲:怎么样,看出这农贸市场的重要性了吧!您说人家上级这主意……他是怎么想出来的?我活了三十多岁就愣没想出来!

乙:你还没想出来啊?这不都是你想出来的吗? 甲:我也是根据上级的精神琢磨!

乙:那你琢磨琢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那么庄严的地方,搭大篷,摆小摊,讨价还价,吆五喝六,合适吗?

甲:合适呀!太合适啦!那地方宽敞,摆摊儿方便,吆喝起来也豁亮:「吃炸糕吆!大炸糕!纪念碑大炸糕!」

乙:非把牙崩下去!

甲:「吃一块缅怀先烈,吃两块继承遗志,吃三块……您赶紧给钱吧!」

现在这样的相声如果播出,广电总急不整顿,小粉红也会把作者和表演者给吃了。

但在1989年元旦那天,这个相声就播出了,全国观众一片叫好。

五、《我爱我家》诞生之前

早在梁左进入《我爱我家》之前,英达和英壮已经在西山一个安静的地方,开始了剧本创作,不过写作非常艰难,进度也非常慢。

1993年4月梁左进入创作集体后,首先提出要改变原故事的设定。

按照英达、王朔的设计,《我爱我家》聚焦的是一个老干部家庭,老干部早年参加过革命,解放后担任过政府机关的领导职务。家里有一儿一女,女儿行大,找了一个南方倒插门的女婿,生下一个女儿。

与两人商量将人物重新设计,把女儿改成儿媳妇,女婿改成了大儿子。从后来的创作来看,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改动,他们开始用熟悉的语言塑造剧中的人物。与最初的版本相比,剧中主要人物还有一个变化,那就是增加了一个小女儿。

梁左的加入使剧本创作进程明显加快。在西山脚下的国管局招待所,梁左自己住一间大屋,作为一个写作组;英壮、英达两人住更大的一间屋,作为另一个写作组。谙熟相声创作的梁左逐渐找到了感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从他的脑海里出现,一个字一个字地落在他闪烁的电脑屏幕上。梁左用电脑非常早,这也让英壮颇感惊叹。

对于剧中贾家一家人的生活,梁左是熟悉的。他也有一个像傅明一样做过革命工作的父亲,而且父亲也曾因从事地下工作使用过化名,他的父亲范荣康,原名梁达,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连同他在内,他家也有三个子女,而且同样是两男一女,女儿最小,梁左的弟弟叫梁天,妹妹叫梁欢,后来成为英达的第二任妻子。很多年里,梁左都住在东直门大菊胡同一个大杂院,所以,他对老百姓的市井生活是熟悉的,明白他们平时怎么说话,怎么往来。有一次姜昆到梁左家串门,梁左就在门洞里边喝小酒,边为街坊二哥二嫂吵架劝和。梁左的话说得二哥有些不好意思,姜昆在一旁边听边笑。

除了捕捉现实中的灵感,梁左还把他此前所写的两部小说改成了其中的几集。一部是《侦破爱情》,梁左把它写成上下两集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因为是喜剧,就将结尾改成皆大欢喜。这一集也成为几个月后《我爱我家》开拍的第一集。另一部是《灭鼠记》,梁左同样把它写为上下两集,出于对这两集的偏爱,梁左还出演了其中一个角色。

除了编剧,梁左还担任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剧本统筹。英壮和英达创作的剧本,他还要进行斟酌和润色,力图使整个剧本的包袱水平和语言风格达到统一。正是由于梁左在剧本创作中的特殊贡献,到《我爱我家》开播的时候,片头字幕给他打的头衔是文学师,这也是英达根据美国的情景喜剧惯例特意安排的。

梁左参与进来之后很快拿出了十集剧本,但这时候英达还没给这个剧种起中国名字。思来想去叫什么都不合适,室内剧、肥皂剧、剧场剧、场内剧、栏目剧,很多名字都被一一否定。避风头归来的王朔问英达,这个剧名英文怎么说?英达说叫sitcom,是situation comedy的缩写。王朔听后说,不如直接翻译过来就叫「情景喜剧」。英达嫌这名字太拗口,王朔说等老百姓都承认了,再拗口也就变顺口了。后来的事实被王朔言中。

六、《我爱我家》诞生记

很快,傅明、和平、贾志国、贾志新、贾小凡、贾圆圆、张凤姑(保姆小张)等名字开始出现在一页一页的剧本当中。由哪些演员扮演这些角色,成为新的问题。

宋丹丹是最早确定下来的演员,扮演的是贾家的儿媳妇和平。她是英达当时的妻子,北京人艺的优秀演员,不仅在舞台上塑造角色,还在《月牙儿》等影视剧中崭露头角,1989年走上春晚表演小品《懒汉招亲》,第二年又在元旦晚会表演小品《超生游击队》,从而成为一名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喜剧演员。

梁天也是很早就确定下来的,他扮演的是贾家的二儿子贾志新。作为梁左的弟弟,同样受到家庭的熏陶,但梁天走的是与哥哥完全不同的道路。他十七岁去当兵,复员后进服装厂工作。由于从小喜欢文艺,小学时候就学过相声、快板儿,所以从小到大一直到工厂,他都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

1984年梁天获得了出演影视剧的机会,他的表演才华逐渐得以施展。他当时出演的作品以电影为主,从《二子开店》、《顽主》、《本命年》,到《斗鸡》、《过年》、《喜剧明星》。

剧本创作期间,梁左跟梁天说英达导演要拍一部喜剧,但这种形式国内没有见过,是他从美国带回来的新形式。梁左之所以对梁天充满信任,主要是多年来他基本也都看过梁天的片子,比较了解他的戏路。

在剧本创作期间他有意无意地照着梁天此前的角色来写,一个集大成的后进青年形象呼之欲出。

梁左对他说,这个戏结合了很多相声创作的特点,又结合影视表演,比较适合你。梁天拿过剧本一看,心里说:这哪是适合我呀?基本就是照着我写的呀!

梁天也看过不少哥哥的作品,对他写的相声更是耳熟能详,对他的写法也比较熟悉。后来进组后梁天拿到剧本背词背得最快,基本看上一两遍就可以表演,可以说非常顺畅。

与宋丹丹一样,贾志国的扮演者杨立新同样来自北京人艺。英达找他来演志国,缘于几年前的一部话剧。1988年为庆祝中美建交,北京人艺排演话剧《哗变》。杨立新并非主演,扮演一个精神病科大夫,在法庭上被律师戏耍,把证词作反了。为演好这一小场戏,杨立新专门去安定医院体验了两天生活。到了舞台上,只有八九分钟的戏,观众给他鼓了三次掌,他一退庭,观众掌声再次响起。

英达看过他的这一段表演。而美国话剧《哗变》的中文译者正是英达的父亲英若诚。

英达给杨立新拿来《我爱我家》剧本时说,自己要导演一个喜剧,希望他能来演。杨立新说自己没演过喜剧,不知道演得好演不好,有点儿不敢演。英达马上提到话剧《哗变》,他说尽管整部戏不是喜剧,但杨立新那一段儿演得太棒了,从中能看出幽默。尽管如此,杨立新仍坚持认为不太敢演。于是英达把剧本交到他手里说:你先看看剧本,如果觉得不好玩儿,不好笑,到时候再说。

到家后杨立新翻开剧本就放不下了,看三四行就大笑一次,不能自已。到休息时间他又躺在床上看,怕吵到一旁的爱人他就憋着气尽量控制笑声,憋得浑身直抖。最后杨立新是躲在卫生间把剧本看完的。

扮演保姆张凤姑的沈畅曾经是一位小童星。沈畅是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院子里长大的孩子,几个月大时就在电影《海霞》中为小海霞配过哭声。小学二年级时,她拍摄了第一部电视剧《小龙和小丽》。1992年更是担纲女主角,出演电影《女大学生之死》,这部电影也为她赢得了进南开大学学习的机会。由于从小与艺术结缘,又是银河少年电视艺术团的成员,她就被常去艺术团的梁左发现,并经由他推荐演了保姆小张。银河艺术团可以说是培养童星的摇篮,王菲、蔡明、蔡国庆都是从这里出发,而后成为演艺明星的。

贾小凡的角色由刚刚因《女人不是月亮》走红的赵明明扮演,当时她是中国数一数二的清纯美女。接到邀请后,从未接触过喜剧表演的赵明明有些犹豫,英宁劝她可以尝试一下喜剧题材,她才抱着向剧中优秀演员学习的态度加入剧组。由于《京都纪事》的拍摄仍在进行,赵明明只好跨戏参加了《我爱我家》的演出。

1993年,文兴宇五十二岁。尽管喜欢表演,但由于形象所限,始终没有机会施展全部才华,文革后转为导演。按照剧情的设计,傅明已经67岁,而文兴宇只有52岁。

演圆圆的小女孩名叫关凌,当时只有十一岁,是北京市和平里四小五年级的一名小学生。

当然只有编剧、导演和演员还不能保证排出一台好戏,还需要优秀的摄影师、美术师、灯光师、作曲。

摄影师王小京是英达北大心理学系的同学,他的父亲王扶林是我国第一代电视艺术家,1987年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搬上荧屏,成为难以超越的电视剧精品。大学毕业之后,王小京并没有受家庭的熏陶从事影视业,而是分配到协和医科大学教心理学,但上班之后他发现自己做本专业不太合适,当了一年半助教后,就从大学离职了。王小京很小就喜欢摄影,在此基础上他开始学习摄像,而后正式进入了影视圈,拍过纪录片、专题片、电视剧,有的作品当年还比较受欢迎,跟父亲也合作过几部短篇电视剧。

1993年初,英达准备自己做导演,他知道王小京对国内电视圈比较熟悉,就找到他帮着联系圈内高手组建剧组。王小京利用自己的关系,负责找除编剧、演员之外的工作人员,组建起来一个四五十人的拍摄队伍。相对于当时各电视台的摄制组来说,这个队伍就像是「野班子」。所谓野班子是指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不像电视台剧组差不多属于同一单位,但值得骄傲的是,这些人大都是圈内公认的业务高手。

其中包括美术师戴延年。戴延年是科班出身,在上海戏剧学院学过舞台美术设计,1979年分配到空政话剧团。先期的设计作品以话剧为主,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涉足电视剧,主要作品包括《宋氏三姐妹》、《皇城根儿》等,后者还是王志文和许晴的成名作。1990年左右,戴延年与王扶林、王小京父子合作过一部短篇电视剧《赌城情怨》。进《我爱我家》剧组较早的王小京,就把戴延年作为美术设计的人选推荐给了英达。按照英达的要求,这一人选最好搞过戏剧也做过电视剧,戴延年完全符合。而且更巧的是,剧组还没有确定在工运学院拍摄之前,戴延年正好在那个演播室设计一台晚会。这台晚会的布景撤去之后,就直接换成了《我爱我家》的布景。

我有幸和戴延年老师在三亚喝过三个晚上的酒,听他聊起很多《我爱我家》的往事。

戴延年认为布景应该有戏剧的概念,道具不能完全写实,但由于电视剧比戏剧更为生活化,所以又不能太假。况且观众离表演区非常近,道具太虚假容易穿帮。与一般的电视剧相比,情景喜剧的布景更为复杂,全部摆设都是从无到有,一点一点增加上去的。而电视剧拍摄毕竟已经有了一个实景,无非是再往里补充道具而已。

从布景来讲,剧中的客厅和餐厅是固定的,而旁边的第三个空间则要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换。工运学院的演播室不到四百平方米,除去其他布置,最终留出的第三空间只有六十四平方米。

在这六十四平方米里,戴延年带领美术部门前前后后搭建出约二十个场景。在这个狭小空间里施工必须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尤其要注意细节,差几厘米都不行。录制现场和道具间属于前厂后店的关系,布景设置不能耽误拍摄的进程。

为此,剧组开拍前的一两个月,戴延年就开始着手设计并制景。由于技术手段不发达,设计图全都是手工描绘,大有土法上马之意。不过越是这样,越能体现出专注和智慧。

屋内的道具都要从人物的身份出发。开始设计之前,戴延年仔细看过剧本,剧本里提到的道具,必须在现场体现出来。剧本刚出来的时候,英达就对戴延年介绍,这是一个老革命的家庭,一家之主是一位离休老干部。对这种身份戴延年并不陌生,因为他的岳父就是平时勤俭持家,什么东西都舍不得扔,柜子上摞着箱子,箱子里放着报纸。这些细节后来都反映到了剧中。

包括客厅沙发在内的大道具基本上都是戴延年定的,从外面买来或者租来的旧物件。沙发也是租来的旧货,戴延年特意安排人给沙发做了浅黄色的布套,当时很多老革命的家里都有这种颜色的沙发。

不过到后八十集的时候,戴延年设计胡学范家的客厅,就要考虑老胡有过留学的经历,比如沙发和窗帘的风格就与老傅家完全不同。另外老胡家的很多陈设就是从英达家直接搬过来的,连英若诚当年留学所获的一些证书都拿了过来。

老干部们都保留着他们珍视的一些东西。比如客厅写字台后面的那张中国地图,戴延年就花了很多心思。地图上画了很多线,表明是老傅解放前行军打仗曾经走过的地方。只是由于镜头很少推近景,一般的观众注意不到。同时由于家里住着三代人,一些陈设又要体现新时代的风貌,比如录音机和圆圆卧室的贴画等等。

按照戴延年的设想,全家人应该居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的房子里,甚至有点像苏联人设计的那种风格,屋内有墙围子,地上铺满地砖。戴延年所住的院里就有一座这样的洋房,剧中的有些设计是完全照搬过来的。电线包线的设计来自戴延年自己家的细节。

客厅里最为醒目的布景,除了居中的一套沙发,就要属挂在墙上的那幅书法作品了,上书八个大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戴延年安排副美术设计找一位书法家写一幅字,字的内容是他事先定下的。这位美术设计辗转找到了书法家王秉新,他是著名书法家舒同的弟子。从这八个字的字体来看,确实有些舒同先生的风韵。为体现真实性,王秉新在创作的时候还不忘写下了「傅老指正」的上款。

除这幅字之外,客厅的左面墙上还挂着一个大扇面,扇面上是南宋朱熹的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个扇面,是制片主任英宁从自己家拿过来的。

为剧情和表演需要,门廊专门设计得比较大。廊内放着鞋盒,墙上装有衣服挂钩,时常挂着呼啦圈和黄色雨衣,靠近卧室入口还放着一台旧的单缸洗衣机,上方的墙上还有一个黄色小门,标明电表和闸盒的位置,小门右下方还挂着记电表数的本子。

没有细节就没有整体。很多小道具也不能忽略,原则是摆在那里不能多余,但也不能缺少。很多小物件是戴延年带着道具人员一一挑选的,哪怕有的从来没有出现在特写镜头里。

英达也非常讲究细节,特别欣赏戴延年不辞辛苦制作的一些小东西。志国与和平的卧室墙上挂着一张两人的黑白结婚照,和平梳着大辫子,志国戴着那个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眼镜。这张照片左上方有一行小字,「志国和平同志结婚纪念」,右下方有大北照相馆的字样、标志以及拍摄日期,这都是戴延年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从镜头看跟照相馆印上去的别无二致。

家里人在饭厅吃饭时,透过玻璃能隐隐约约看到厨房里小张忙碌的影子,这也是戴延年有意在玻璃上贴了一层半透明薄膜。

戴延年的名字还出现在《近亲》、和平失忆那一集中。

英达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找客串明星,按照美国情景喜剧的说法,叫「客座明星」。为开拍的前几集寻找客座明星,就成为副导演林丛的首要任务。

林丛出生于艺术家庭,父亲是北京人艺导演林兆华。

除了主要演员外,大部分剧集里还会邀请数位明星、名人客串角色,其中有老艺术家,也有大家熟悉的中青年演员,如英若诚、郑振瑶、谢芳、李丁、李婉芬、韩影、李明启、葛优、李雪健、姜文、刘威、宋春丽、方青卓、王奎荣、王志文、江珊、刘蓓、濮存昕、陈瑾、郭冬临、李成儒、何冰、郭涛、牛莉、夏力薪、陶慧敏,以及其他行业的名人,如司马南等。此外,如林丛、英达、梁左、梁欢、张申燕等剧组成员有时也会客串一下,特别在最后两集里,很多剧组成员都参与了演出。

七、《我爱我家》的剧情和角色

剧情介绍

全剧透过北京一个六口之家以及他们的邻里、亲朋各色人等构成的社会横断面,对1990年代改革大潮中的市井智慧和底层生态进行了经典的描摹,展示了一幅改革大潮中大千世界绚丽斑斓的生活画卷。

每集讲述一个完整的生活故事(长一些的故事则分成上、下两集),小到家长里短,大到国策大略。每集结束之前还会有数分钟的「我家花絮」(NG镜头剪辑)和「我爱我歌」(主题MV作品)。

角色介绍

傅明:文兴宇饰演。66岁,原名贾敬贤,退休的老局长,副厅局级干部,正直善良且具备很高的原则性,但有一定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习气,习惯性的官腔重,口头禅是「搞什么搞嘛」、「我早就知道啦」。后进居委会发挥余热。

贾志国:杨立新饰演。42岁,傅明的大儿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副处级干部,曾作为知青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生活,1973年成为工农兵学员而进入大学。胆小怕事,自负读过大学,在妻子和平面前有一定优越感。对一些女青年心怀不轨,但有贼心没贼胆儿。

和平:宋丹丹饰演。38岁,贾志国的妻子,京韵大鼓艺人,文艺工作者,曲艺说唱团工作。每天处理家庭琐事,虽原则性不强,但实属中坚力量。

贾志新:梁天饰演。30岁,傅明的小儿子,无业游民,无远大志向,有时好倒弄些小买卖,关键时刻往往才显出很爷们儿的一面。后赴海南岛经商。

贾小凡:赵明明饰演。约23岁,傅明的小女儿,志国、志新的妹妹。中文系女大学生,后赴美国留学深造。小凡对自己文学系高材生的身份颇为自负。

贾圆圆:关凌饰演。12岁,贾志国与和平的女儿。和平里小学学生,后被保送上了171中学。圆圆聪明好学,但曾经因深爱张国荣而造成家庭出现风波。

张凤姑:沈畅饰演。约20岁,四川来京打工的保姆,后与贾志新远赴海南闯天下。

孟朝阳:张永强饰演。27岁,贾小凡老师孟朝晖的弟弟,小凡为出国临时找来冒充的男朋友。(续集)

薛小桂:李眉饰演。18岁,小张走后找来的小保姆,河南腔。(续集)

此外还有一些固定角色也不时在剧中出现:居委会的于大妈(金雅琴饰演)、陈大妈(唐纪琛饰演);老傅的「死对头」郑千里(张瞳饰演)、胡学范(英若诚饰演);老胡的妻子胡太太(郑振瑶饰演);老郑的女儿、志新的同学郑艳红(蔡明饰演);志新的哥们胡三(何冰饰演);派出所片警小许(张士瑞饰演);孟朝阳的哥哥孟朝晖(刘威饰演);邻居杨大夫(英壮饰演)及和平的妈妈老和(韩影饰演)。

我爱我歌

著名音乐家关峡创作了全部歌曲,部分歌曲有男声和女声多个版本。不少歌曲因歌词寓意深刻、旋律优美动听,后来在观众群中广为流传,深受大家喜爱。

片头曲《会飞的心》 演唱:章鹏

片尾曲《你是我的家》 作词:甲丁 演唱:戴娆 韩磊

片头曲《炎热的风》 演唱:那英 红豆

片尾曲《诺言》 作词:陈涛 演唱:毛阿敏 章鹏

插曲《拉着你的手》 演唱:牟青 陈琳

插曲《告诉你我是真的》 演唱:陈琳

插曲《我不想输》 演唱:韩磊

插曲《喂!别吵》 演唱:瑛侠

插曲《不在乎》

在一集20多分钟的剧情中,片头片尾加上7分钟的歌,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些歌一点也不搞笑,相反严肃温馨,跟剧情形成强烈对比。

也传达了主创团队对于这部剧的自信。

八、《我爱我家》的剧本有多好?

这里举几个例子。

第一、二集《发挥余热》

这两集说的是傅明老先生从局长的位子上退下来之后,不甘权力旁落,要继续在家里「发挥余热」,在家主持工作。他被权力冲昏了头脑,在家里大兴土木,又要贴瓷砖,又要铺木地板,弄得全家鸡犬不宁,怨声载道。

老傅在压力下,不得不当众检讨,但是他依然强调自己的初心是好的,把「大跃进」「洋跃进」的错误归咎于经验不足,是前进中的困难,探索中的失误。还是圆圆一语道破天机:

爷爷,您的错误主要是吃饱了撑的。

第三集《我们的愚人节》

这一集编剧是英壮。

在90年代,愚人节开玩笑在中国非常盛行。志新和老傅在这一天都迎来了一场空欢喜。志新撺掇全家骗老傅说,局里准备安排老傅去当实业公司的总经理。老傅怦然心动,喜出望外。

夜深人静的时候,老傅依然挑灯夜读,他对女儿小凡说:

老傅:是啊是啊,好久没有这样地工作啦。都六十多了,再不努力工作,对得起谁呀?来看看爸爸买的参考书:《领导管理》《现代人才管理学》《微机使用三日通》,还有这个《微机使用入门》。

在90年代早期,学习微机是特别高精尖的一门技术,别说对于一位老年人,就是年轻人都吃不消,当然老傅在人前不肯认输。

小凡:我的天哪,爸,看得懂吗您?

老傅:哎呀,看不懂才要学嘛!你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吗?小凡……

小凡:好了好了好了,爸,您学,您学。哎哟我困死了,不打扰您了。(下)

老傅:唉。我学,我学得会吗我!

不知为什么,看到这里让人忽然有一丝伤感。老傅也算是什么都吃过见过的人,但在愚人节这一天,面对有可能失而复得的权力,他还是悄然心动了一下。这是喜剧里的悲剧,《我爱我家》的魅力就体现在这些地方。

第四集《也算失恋》

在Clubhouse上,我们排演了第四集《也算失恋》,这一集体现出典型的梁左风格。

讲的是贾志新想脱单,四处相亲,但是他青梅竹马的邻居燕红(蔡明 饰)却一心要给他搅黄了。这俩人分明是一对欢喜冤家,但是谁也不说破。很多台词的节奏具有对口相声的风格,蔡明的表演光华四射。

这一集细分有五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志新带了一个姑娘丽丽去燕红开的咖啡屋(尽管是公共厕所改的,但在90年代这最时尚的地方)。志新让服务员把燕红叫来。

燕红:哟!志新你这该死的来啦?讨厌!小方告诉我来一什么「假总经理」,我说也真不了嘛!还这儿蒙事哪?

志新:你别跟我这儿瞎逗啊。那什么,我来介绍一下……

燕红:嗨!这还用介绍吗?不是见过好几回了吗?

志新:你们见过?

燕红:朱小姐!

志新:哎……嗨!我也乱啦。人家是牛小姐,牛丽丽,对吧?在外企工作。

燕红:哦。认识多久啦?

丽丽:才一个礼拜。

燕红:都一个礼拜啦?太长啦!我们志新交女朋友一般三天就吹。

丽丽:啊?

志新:……那是她们看不上我,嫌我呀……

燕红:嫌我们志新同时交好几个女朋友。怎么啦?为什么不可以脚踩几只船哪?=

志新:不不不不不不,我是最反对谈恋爱的时候脚踩几只船。

燕红:也对,等结了婚再踩也不晚。

志新:哎……哎!那就更不对了!

这是典型的对口相声。

第二回合,志新又带了一个姑娘芳芳来家里一起看相册。90年代家家户户都有一本或数本相册,至亲好友来了,才可以翻看。

[客厅。志新与芳芳在翻看相册。

志新:这是当年我的母亲。这是我父亲。翻过这一页。这就是我哥哥,这是我,这是我……哎她怎么在这儿呢?(将其中一张照片取出)这个……这是我妹妹。

芳芳:等等!先把那妹妹给我看看。

志新:不是,这妹妹……这个……她这个没什么可看的……

芳芳:这是谁呀?

志新:这是我……这什么也不是,这个!她就是一个街坊,一个同学,没有什么关系。

芳芳:不对吧?这是不是你过去的女朋友啊?

志新:她?就她?你太小瞧我贾志新了,我告诉你!谁正眼儿瞧过她呀!你瞧你瞧,又干又瘦,一脑袋黄毛,跟苞米穗子似的。知道小时候我们管她叫什么吗?老玉米!

[燕红突然出现在客厅门口。

看到这里,我的心啪地一声像折断一根筷子。我想起了朋友告诉我,他在年轻时,带新女朋友回家,最怕对方翻看他家的相册,生怕透露什么秘密。

燕红一出现,两个人就开始互相揭短,但是又说起了互相为对方打架的经历,把芳芳晾到一边。

燕红:那根巧克力的后来我不是给你了吗?

志新:那还不是我抢过来嘬了一口,你没辙了才给的我吗?

芳芳:哎,我说你们二位能不能等我走了以后再争啊?

燕红:哦!还是马小姐说得对。志新,咱别老回忆那些不愉快的,我们还好些温馨的呢!(对芳芳)志新哪,打小就是老实孩子,往好了说呢是模范儿童,说白了呢也就是窝囊废,在学校挨了大嘴巴都不敢哭,回回还得我给他报仇去!

芳芳:是吗?哟,你可够有福气的呀,贾炕!

志新:不对吧?初二那回我打架开瓢儿为谁呀?还不是疤痢那帮子老跟胡同口截你呀?是我挺身而出,脑袋上还挨这一板砖。

燕红:对呀,对呀!那次……

芳芳:你们可真够青梅竹马的呀!

燕红:哟,您可千万甭信他的!就这么一回英雄救美人,他能记一辈子!

志新:一回?哎,打上小学五年级……

芳芳:你们聊吧!(起身离去)

志新:那我不送啊……(对燕红)打上小学五年级到初三,五号大院那帮臭流氓拍你多少回……

我喜欢这种高级的喜剧,因为内中有高贵、尊严和执着在。

志新为了掰持回这个理,把人生的当务之急都忘了。

这身上散发着多么可爱的人味啊。

本来,以为这已经很搞笑了,但梁左的喜剧天赋才挥洒了33%。

第三回合,志新追到燕红的咖啡屋,跟她继续理论。

燕红:我干涉你?贾志新,从小到大你就没少干涉过我的恋爱自由,这么些年我还没计较哪!

志新:真是新鲜,我干涉你?我巴不得你赶紧嫁出去得啦!

燕红:初三!四班那袁钢跟我谈朋友,被人暴打了一顿,再也不敢理我了。这事是不是你找人干的?

志新:我是保护你,为你好啊!

燕红:那上高一的时候,我跟咱们教体育的王老师通信,被你报告了学校,害得王老师调离,害得我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来,这也是保护我?

志新:那当然了!那姓王的是专门玩弄女性的坏人!

燕红:坏人?谁坏?听说后来王老师表现不错,在监狱里被评为模范犯人,还减了刑呢!

志新:哦,抓起来啦?嘿,好好好!哎?那你怎么不说感谢我及时挽救了你……

这部剧写的时候是1993年,距离今天28年了。但是梁左的高瞻远瞩,让我们深为叹服。

在上个世纪,师生恋不算什么羞耻的事,甚至成为琼瑶式小说歌颂的对象。

但是今天我们知道,利用不平等的关系获取性利益是一种严重的不道德甚至犯罪。

新的刑法规定,监护人、负有监护义务的人与不满16岁的被监护对象发生性关系属于强奸。

早在28年前,梁左就开始讽刺和谴责这种关系。是梁左更懂法吗?不是,因为梁左长着一颗人心。

第四回合,燕红这次真心想成全志新带回家的晶晶。

在前面埋了一个梗,贾志新的外号叫贾炕,因为夜里常尿炕。

我们看看伟大的梁左怎样使用这个梗,并且写情景喜剧写出了古人作诗炼字的效果。

燕红叮嘱晶晶对志新好一点。

燕红:最使我放心不下的就是,他在生活上丢三落四,过起日子来马马虎虎,事业心还特强哪!工作起来不要命啊,从来不知道照顾自己的身体。你跟他结婚以后,一定要注意保证他的睡眠,每天少于十六个小时就跟病了似的。其次呢,是饮食。早饭只吃油条,不喝豆浆,喝了就胃酸。酒量不大,一见就喝,一喝就醉,一醉就吐,一吐就睡。哦对了,还有一条,特别重要,你可千万要记住了,这是从小的毛病:睡觉以前,千万不能让他多喝水,否则……不堪设想啊!

晶晶:什么不堪设想?

全剧最神妙的台词来了:

燕红:弄不好还会波及于你……

一个「波」字,让人叹服,也让梁左可以与关马郑白这些伟大的戏剧家并列!

本来以为这已经是巅峰,然而没有。

志新:你还说不扎针儿呢!

燕红:唉,好了!把他交给你,我也就放心了。说实话,看着你们这么般配这么恩爱,我真挺高兴的。志新,只要你得到了幸福,我也(强忍眼泪和啜泣)……我也就幸福了。

晶晶:不,大姐!我和他并不般配。你才是真正最了解他、最关心他的,这是一个女孩子的直觉告诉我的。你和他在一起,才真正是最完美、最幸福的。志新,她才是你真正最应该爱的人,让我们俩互道一声珍重,做个朋友吧。(下)

这个晶晶是个模范团干部,她的发言安特点,具有当年这种女青年说话的特点:『[让我们俩互道一声珍重,做个朋友吧。』

第五回合,最后一幕。

[客厅。志新坐一轮椅,由燕红推上。

他俩没有在一起,后来燕红嫁给了濮存昕扮演的一个商人。

这明明是喜剧,却看得人悲从心起。

而梁左,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第一喜剧编剧。

九、喜剧大师的陨落——梁左之死

2001年5月的一个早晨,梁左的女儿在美国上学的梁青儿被妈妈猛地摇醒,听见她说:「回中国!快起来,现在就回中国!……」走出首都机场,英达和梁欢来接她们。

四个坐进了车里,英达对梁青儿说:

We have just lost your father

英若诚在弥留之际,选择了用英语来叙述自己的一生。

他的儿子,在一个同样沉重的时刻,选择用英语告诉自己的内侄女,她的父亲死了。

为什么我们需要学好一门外语,就是为了在母语失效的时候,仍然可以表达。

梁天在回忆文章里写道:

梁左的突然辞世,惊动了很多人,也令我悲痛欲绝,因我父亲刚刚在他之前走了,两个人去世的时间相隔不到一个月,家里原来的三个男人只剩我一个了。我被推到第一排,没有了任何退路。

梁欢回忆道:

我在「北大」的那几年,大哥因与姜昆合作相声而小有名气。一次在课上,一位教授对从古至今文人涉艺的现象大发议论时举例道:「咱们北大不也出了一位毕业生,好像姓梁……叫梁什么?不务正业写相声

——而且居然写得挺好……台下不禁一片嬉笑声。」教授机警道:你们笑什么?你们认识他?是不是你们谁的男朋友?……嘻笑声笑成了哄堂大笑。

课后,同学们都说你大哥了不起呀!竟能和李渔、汤显祖一起,被教授当做反面教材提及。

王朔也在梁左去世后写下了足以传世的《回忆梁左》。

文章开头写得沉郁、干脆:

一个人没了,说什么也是多余的,记着也好,忘记也好,都是活人看重,逝者已经远去,再见面大概也早忘了这一世的事。

这一世梁左是个作家,写了很多字,大部分是让人高兴的,也留下了一些对人对事的看法,这些文字是厚道的,其中闪动着他的为人。关于他的作品最好让读者自己体味,无论如何那是他写给他们看的。在这里,我更想多谈一谈他这个人……

文中有一个细节,以喜写悲,悲欣交集,写出了新时期白话文的最高成就,其风格之高蹈,只有阿城的一些文字才能与之媲美。

……他还爱说,我是一直没好看过,「王老师年轻的时候好看过,现在就老忘不了,还以为自己好看。」说完狂笑,然后戛然而止,抬头望天,愣在那里,再看人一脸正经。他大笑时就是这样,稍纵即收,好像自己先怯了,又好像被冥冥中一个声音喝住。

十、结语

最好的致敬方式莫过于亲自演一演,通过这次clubhouse上的模仿秀,让我对《我爱我家》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结识了一些新朋友,故而把这些感悟写成本文。

最后向不世出的喜剧天才梁左致敬。

(感谢:clubhouse 《我爱我家》剧组 Sorcerers、蛀牙、Lydia老师提出修改意见。)

©️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