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志 > 震区,那永不消失的电波

震区,那永不消失的电波

Publish:

telephone (马达 摄影)

【白板报报道】

几名志愿者在灾区支起一口卫星锅。从此,电话通了,每天从早到晚排队来打电话的人络绎不绝;互联网通了,政府和志愿者靠它现场办公,指挥协调救灾。连军方和武警都借用他们搭建的通讯网络,并派哨兵为这口锅站岗执勤。

他们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

他们做的事为什么对灾区那么重要?

请听马达为你讲述《震区,那永不消失的电波》。

马达返回杭州后,一位军医给他发来了这样一条短信: _ 你们走后三江人民非常想念你们,他们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谈论着你们:他们背后一定有秘密财团支持……,否则哪来这么大的气势和高级技术。 _ 5月14日,汶川大地震过后两天,马达飞到成都。

作为一名越野车手,他此行的目的是到灾区帮忙。路都断了,该是四驱车大显身手的时候了吧。到了之后他才知道,那里的道路,甭说四轮驱动,坦克都没用,废墟压在路上,有三层楼那么高。

在灾区的头一个礼拜里,他做了不少事,比如参加志愿者的车队,运送各种救灾物资等,但是比起他之后做的事,这些可以略去不提。

5月21日,他通过朋友得知,汶川有个叫三江的小镇,军队一直没有开进去,通讯一直中断,当地居民不得不跋涉两天赶到都江堰来打电话。

马达一下子想起,朋友在成都有一套卫星IP电话设备,是北京一家公司赞助的,这下可算派上用场了。

他们带上设备,赶赴灾区。在距离三江4公里的地方,堰塞湖挡住了去路。他们不得不背上器材徒步翻山绕道前往。

跋山涉水

三江是个神奇的地方!走南闯北的马达说这话的时候,眼里闪烁着神采。

那里的学校,没有一个学生伤亡。大地一晃,老师就带着学生疏散到操场,人人蹲下,双手抱头。没有长期的演练,做不到这么整齐。

在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家书抵万金,在互联网时代,电话价值几何呢?当地人派出代表,带着写满电话号码和留言纸条,赶往都江堰。

当马达、老蒋、小马等人把卫星锅给支好,三江的神经中枢恢复了。

这套系统不但可以打每分钟只要8分钱的IP电话,还可以接驳无线路由器,让政府部门、救灾人员的电脑上网。

第一位打电话的是从汶川县城赶来就在的女干部,她兴奋而羞怯地用这套系统说:老公,我爱你!

第二位是位向阿坝的亲戚报告自己孩子死讯的藏族妇女。

三江人排队来打电话,帐篷内50度的温度,但是三江人没有一个打赤膊,也没有人插队,这让马达很惊讶。

他对镇长说,看来您治镇有方啊。镇长秘而不宣地一笑。

马达跟镇政府商量,让铁军来打电话,向家里报个平安。军人们不肯,经过再三邀请,首长答应了。

天开了口子,大雨倾盆。铁军战士8个一组,来到通讯站。

这是开赴前线以来,他们第一次跟家人通话。

卫星搭建的局域网,让几十台笔记本开始工作,镇政府还用一台线路接上了传真机。救灾材料,统计报表,乃至直升机的空投地点,都用互联网来传输。

空投

夜深人静,蜡烛点燃,这里成了一个烛光网吧。

IP帐户没钱了,马达在网上发布了一个帖子,顿时4000块钱充了进去,而200元,就可以打一天了。

等移动的救援车到达的时候,这里的灾民已经不再用电话报平安,而是用它来联系生意了。

卫星锅不小心被碰了一下,信号中断,抢修6个小时才恢复,此时,所有在三江的人们才意识到通讯的重要。

当中国移动的车驶入三江,马达他们知道,告别的时候到了。

他们在自己还没有变成鸡肋的时候,选择了撤离。

留下的是少数人的猜测与多数人的怀念。

当历史变成传说,传说变成神话,人们是否还记得马达和那一口锅。

hostel

马达回到杭州,赶上梅雨季节,在灾区都没有沦陷的汽车,陷到烂泥里。

家里断网断水。

一个救灾回来的志愿者,在自己的家门口成为了灾民。

截至白板报发稿为止,马达还把自己临时安置在一家青年旅社里。

©️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 protected]